甘肃省经济工作和城镇化工作会议记者观察(一)
全省经济稳中向好凸显发展活力 ——全省经济工作和城镇化工作会议记者观察(一)
即将过去的2013年,我省经济发展的航船迎着机遇和挑战,逆势而上,破冰前行,驶过了极不平凡的一年。
一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经过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十分来之不易的好成绩。
综合分析,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势头持续向好、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后劲活力明显增强的良好态势。这也为明年全省经济实现预期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经济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今年,全省经济工作面对挑战严峻、机遇难得“两个特殊形势”,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领导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对经济运行形势的研判分析,紧紧围绕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与经济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稳增长的支撑点出现一系列新的积极变化:
——在农业方面,继续以“稳粮”为中心,不断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在春旱夏涝、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粮食生产仍然实现“十连丰”,总产量达到1139万吨,人均产量超过了国家认定的年人均粮食安全标准。
——在传统产业上,前11个月轻工业增速高于重工业增速5.3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增速15.2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生产贡献率达到43.5%。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分别突破705万千瓦和300万千瓦,分别位居全国第三和第一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加大。
——在第三产业上,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台,力促文化旅游业和物流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了工业增加值。
——在循环经济上,用好循环经济示范区这一战略平台,着力推进基地建设,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产出效率进一步提升……
这些骄人成绩的取得,不仅得益于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上一系列重大决策精神,也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坚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坚强决心和不懈努力。
在改革上,我省着力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企业和市场活力的“加法”,先后取消、下放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349项,企业注册登记数量比去年增加11万户。建立健全地方性金融体系,全省政府性投融资公司达到113家,实现融资性担保公司县市区全覆盖。成立了省公共资源交易局,组建了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户籍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稳步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抢抓机遇,争取平台,为推进转型跨越创造了良好条件
甘肃地处西部,后发优势明显。但加快发展,没有重大发展平台不行,没有强有力的战略支撑点不行。
对此,省委、省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近两年来着眼发挥甘肃比较优势,谋划争取了一系列重大发展平台。至近期国务院正式通过《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后,我省提出的经济、文化、生态三大战略平台全部获得国家批复,标志着我省发展进入了国家战略层面的三大平台支撑、相互衔接配套的新格局,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发展的后劲更加充足,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
同时,还有循环经济示范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等,对我省来说,是战略平台叠加、政策机遇叠加、各种利好叠加,为承接产业转移、推进转型跨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年来,各地抢抓战略平台机遇,加快发展步伐。经济战略平台方面正在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文化战略平台实施重大项目329个,完成投资293亿元,旅游产业综合收入大幅度增长。我省正在成为西部地区文化发展的高地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同时,随着“3341”项目工程全面深入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大开发、大开放和大发展。2013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高速增长,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投资、交通运输业投资、能源工业投资增长较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均大幅增长。
对我省而言,仅仅激活“内力”,还难以解决发展不足这个矛盾。因此,必须修炼“外功”,持续不断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通过“借梯上楼”“借船出海”,才能加快发展步伐。
一年来,我省继续苦练“外功”,瞄准向东和向西两个方向,抓住招商和安商两个重点,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截至目前,全省实施招商引资项目4184个,累计到位资金4500亿元,同比增长63%。特别是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立足我省承东启西、连接亚欧的区位优势和战略通道优势,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战略,加快向西开放步伐。
加大扶贫,改善民生,推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民生改善是加快发展的落脚点,也是老百姓的最终期待。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倾力办好民生实事,在抓好“十大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集中精力抓好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扶贫攻坚、大气污染治理等三件民生大事,推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一年来,省级财政加大投入,全部兑现了10项26件为民办的实事。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3万人,超额完成了35万人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城乡低保标准、农村五保供养省级补助标准得到提高。新建成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房15万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1万户。
我省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打攻坚战的历史阶段,而且加快扶贫开发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也是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
今年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视察甘肃的讲话精神,总结多年扶贫工作实践经验,研究提出“1236”扶贫攻坚行动,并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意见》,明确了我省今后的扶贫攻坚目标任务。据统计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40万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79万户8.64万人,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创新贫困地区融资模式,解决贫困地区通村道路和安全饮水建设资金难题,今年通过融资新建通村沥青(水泥)路8000公里,解决了22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
同时,抢险救灾和受灾群众过渡安置有力有序,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启动。我省顺利完成“7·22”岷县漳县地震和陇南、天水、庆阳等地暴洪灾害抢险救灾任务,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在国家指导组的帮助下,编制印发了《岷县漳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目前岷县漳县地震灾区、其他暴洪灾区受灾群众过渡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序推进。